背景分析与现状特征
民间融资活跃的重要原因就是基于信贷主体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取得贷款,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具体到银行方面,多以管住信贷闸门为核心内容,目的是通过信贷总量或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经济运行的惯性和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主体对资金需求日益旺盛,宏观调控措施成为民间融资规模变化的调节器。
当前,民间融资总体呈现以下特征:一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规模与信用等级难以满足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的条件,民间融资总量相当于银行信贷规模三到五成。以忻州市为例,2004年、2005年民间融资总量分别为60亿元、70亿元,而同年全市各金融机构累计贷款总额分别为176亿元、154亿元,占比为34.09%、45.45%;二是民间融资的形式和规模由分散、零星发展成为有一定组织形式的、规模较大的融资,目前已经有专门从事发放短期贷款的个人组织,明确规定期限、利率,并有规范的借贷合同;三是融资总量与经济发展,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状况的关联度较大,发展较快的县市,如定襄、代县、繁峙和宁武四县民间融资总量相对较大,约占全市民间融资总量的50%;四是民间融资以生产性融资为主,约占民间融资总量的80%以上,主要有股权融资和资本融资两种融资方式,股权融资主要集中代县、繁峙县、定襄县的铁矿开采业、锻造加工业,资本融资主要分布在城乡结合部的小企业;五是在农村,农信社小额农户贷款满足程度低的地区,民间融资相对活跃,而小额农户贷款覆盖率高的地区,民间融资的量相对较少。如代县新高乡,从事铁矿采选、运输的农民基本上能在信用社取得贷款,2006年1-7月份,新高信用社累计发放贷款4100万元,其中,投放铁矿业530万元,运输业2010万元。而该乡的民间融资仅局限在那些达不到信用社贷款要求的农户,数量相对较少。忻州市忻府区的董村、奇村等乡镇农民从事种养业、商业,基本上能从信用社取得贷款,民间融资数量也相对较少。
民间融资的上述特征,表明了民间融资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民间融资的发展是经济体制变革的一个必然过程。在经济领域中,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而与之相匹配的民营银行与私人银行还没有产生,民间融资的繁荣和发展是必然的。
发展方向与模式选择
(一)民营中小银行是民间融资发展的适合高形式
金融缺失与民间资金的积聚是民间融资日益活跃的两大主要原因。从金融体制上看,没有与中小企业相匹配的众多私人银行、民营银行;从商业银行经营策略上看,其贷款主要集中于大项目、大企业。忻州市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85%以上的信贷资金集中于10大贷款户。而众多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取得资金,即有大量的资金需求群体。而民间资金的积聚,是民间融资发展的前提。据调查,民间融资利润率在10%—30%,或者更高。这种投资回报率或者已经高于部分其他产业的利润。因而鼓励建立产权明晰的私人银行或信用社,使专门从事融资的、有一定经验的、又有大量资金支持的法人或自然人,能够有一个合规合法的投资渠道,改变目前金融体系中由国有银行、信用社垄断金融的局面。目前民间融资活跃充分反映了地域资金的巨大需求,而建立中小民营银行正是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尽快使“小额贷款组织”走上公司化发展道路
2004年,在中央银行举办的“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座谈会”上,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曾指出:可以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的小额贷款组织。随后在四省实行试点。在试点运行阶段,就出现许多民间贷款组织,从事小额贷款业务,有的甚至在报纸等公众媒体上刊登广告进行宣传。但是在政府管理部门,还没有明确的审批、登记管理机关。据对忻州市工商局等部门调查,国家还没有出台“小额贷款组织”的相关政策。金融监管当局缺乏对这一组织监管依据。因此,国家应尽快制定小额贷款组织的具体管理办法,只在工商局办理营业执照,严格按《公司法》规定执行,从而使小额贷款组织走上合法合规的公司化管理轨道。 此文章“正确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化”浏览地址:http://www.51njls.com/trzflzs/201711/1638.html,更多关于南京法律顾问案例、南京企业法律咨询案例文章请到http://www.51njls.com/trzflzs/阅读查看!